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回顾|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对话 第三期:高等教育专场

未来教育学院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
2024-09-28


2023年10月24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行动(下简称“行动”)第三场年度候选人现场考察对话——高等教育专场,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隆重举行。


“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与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教授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吸引了线上线下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本次对话在新华社现场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中国网、抖音、西浦未来教育学院CCTalk和西浦视频号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直播,共计吸引近270万观众在云端观看。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年度活动——“ 论道2023”,即将在2023年11月11日于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举办,七位年度候选人将共同做客西浦,与席酉民教授、社会各界参与者们同场“论道”!


我们诚挚邀请您届时走进这场年度教育盛宴的现场,参与这场全社会的教育大讨论,共话教育未来!


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现场参会席位!


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投票“我心中的年度教育家”:

本场活动主持人,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在开场讲话中阐述道,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旨在通过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来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关心的人士共同探讨“我们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我们今天的教育如何能够更好的支持每一位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从2021年启动,在线上线下总共有超过1000万人次的关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寻找到两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磅嘉宾跟所有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观众进行现场对话,共同论道高等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张晓军博士


活动现场,两位候选人分别分享了各自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及管理经历,并阐述了自己对于大学的理解。


陈平原教授表示,“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家’。我的大部分学术成果及奖励,以及诸多重要的学术头衔,都主要基于我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业绩。在中国学界,我真正出彩,或者说得到较高评价的,是我的大学史及大学论,以及在史学著述中将思想转变、文学革命制度创新等落实到教育层面。”


在谈到为什么关注教育这一问题时,陈平原教授阐述道,“若真正关心中国命运,不妨就从教育入手。因为教育的得失成败,预示着中国的未来。中国人言说教育的姿态,蕴涵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说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大学制度的建立,蕴涵着大学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目前有两种‘大学论’,第一种是专家著述,发表在各教育学院的学报上的;第二种是大众发言,刊登于报纸专栏或文化期刊。一归人文,二属社科;一倾向于理想,二立足于现实。二者目前各行其是,但最好能合而观之。我之所以跨越学科边界,在北大开设谈论大学的专题课,是希望同学们不仅在大学里念书,还能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精神,仔细地阅读、欣赏、品味和质疑。”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平原教授


邬大光教授以“教育家”和“教育思想”两个词为切入点阐述道,“教育家分两种,一种是教育实践家,是真正办过学的人。一种是教育思想家,是没有办过学,但是在学校工作,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的人。我认为,其一经过时间检验、获得学人共识、且能够传承下来的才可以称之为教育思想。其二,教育思想是一个大学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其三,教育思想中要包含对国内外大学有思考和看法。”


邬大光教授基于自己四十年的高等教育研究,将中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比较并总结出三个差异。他指出,“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投资办学的,有时间差、有空间差、还有文化差。因此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阶段性是指时间的阶段性;特殊性是有文化的特殊性和国情的特殊性。因此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切问题,我认为都要从阶段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来看,并且要重视本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供给与需求这三对关系。”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邬大光教授


对话教育家


对话现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关于教育的关键词



陈平原教授以“开放”为关键词展开对话。他表示,强调大学的开放是因为两个层面的原因:“相对于小学和中学,大学有特殊性。这是第一句话。相对于后冷战时代,今天所面对的挑战。这是第二个原因。


我们更希望有一种胸怀的开放心态,来面对人类的未来。可以这么说,相对于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大学的特点正是因为能容纳各种各样的声音,容纳各种各样的文化,乃至容纳各种各样的立场。在这里面我们竞争和讨论,最后找出比较好的方案往前走。某种意义上,我之所以把开放作为关键词,是有感于当下中国的大学的现实处境。”


邬大光教授以“精致”为关键词论述道,“大学的精致是多层面的。我们去一个大学,首先要看建筑的精致、管理的精致、文化的精致、教师的精致、学生的精致等等。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讲内涵不就是精致吗?高质量的不就是精致的吗?因此我所说的精致指得失思想的精致、理论的精致和内容的精致。”


“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教授


席酉民教授以“生态”为关键词阐述道,“我选这个词更多的是想说未来教育、未来大学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学之前是用围墙封闭的,现在我们说大学是开放的,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围墙。我们都说大学要‘开放’,恰恰说明目前的大学是不够开放的。说生态,是因为现在的数字化、网络化,让我们未来的大学形态,包括它的学习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学最后的形态一定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各种教育资源聚集的地方。这种聚集可能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聚集,而是思想的聚集。所以‘生态’会成为未来世界一种新的形态,那大学必然会走到这样一种新形态中去。”


教育的使命和功能


陈平原教授


陈平原教授表示,“理想的大学是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但是这个理想的大学不存在。强调规则,就很容易缩小了空间;强调空间,就很容易丢失了规则。所以每个大学必须面对自己的难题,自己的传统。每个大学的教授,每个大学的管理者,其实是必须清醒意识到自己所在大学的定位、传统、缺憾和可能性,然后做修补,最后才有可能向想象中的好大学迈进一步。”

 

席酉民教授阐述道,“大学的责任在于四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二是研究,三是文化引领,四是社会服务。人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不断探讨。从西浦的多年实践经验来看,率性成长的前提就是要帮助学生完成转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导向、兴趣驱动的学习。因此,西浦在积极推动教师适应新技术环境转型的同时,还将家长公开课作为家长教育的平台,将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都进行某种转变,以形成更加理想化的教育环境。西浦通过唤醒学生、给学生机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校方从教育资源支持学生这三个方面点燃学生的热情,把一般的孩子变成不一般的世界公民


邬大光教授


邬大光教授表示,“简单来说,学校其实就是两个群体,即学生群体和老师群体。大学要让老师在一定空间下‘野蛮生长’,要让学生在一定指导下‘率性而学’。过去的教育和学校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今天我们教育的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学生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邬大光教授表示,“无论什么样的学校,老师都不可避免的会将学生分为‘天下英才’、‘孺子可教’、‘朽木不可雕’三类学生。而教育要做的就是把‘孺子’变成‘英才’,把‘朽木’变为‘孺子’。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的唤醒学生。今天的学生和家长,很多是以非理性的心态解决学习的问题。教育是把学生非理性的认识,转变为理性的思考。”


席酉民教授表示,“教育存在的意义不再是‘防止人们无知’,这种基本的知识传授功能在当今社会已经迅速衰减。其次,由于现在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人们很容易成为有着肤浅脑袋的‘有知分子’。那么,当今教育的重点是唤醒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兴趣。西浦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的转移,帮助学生们从孩子转变为年轻成人,从而转变为世界公民。此外,我们知道人都有惰性,所以我们在用拉力唤醒学生的同时,要用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推力,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学生释放潜能。”



陈平原教授阐述道,“目前教育的大环境,我所感知到的变化有两个。第一个变化是新一代人的学习状态跟以往的学生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变化是现在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惑不在于学校如何来帮助他们提升,而是如何让他们觉得自身的努力在目前社会环境下是有效果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政府、大学以及所有的机构必须努力打破第一学历的歧视。”


现场提问精选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之路应该怎么走?


席酉民教授答道,“第一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学生的培养方向,包括学生的能力、素养、体系需要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再是简单的对教学方法的冲击,是要求我们重新认知人才结构。第二个,是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说,人才结构发生改变,教育的方式就要改变,老师的教法就不一样。西浦一直在讨论如何去改变教学体系,在理解、应用、创新等环节都要有新的变化。西浦不再简单的评价学生做出来的报告,而是学生对对报告的整体构思。第三是办学模式需要深度的探索,西浦现在不仅仅有1.0、2.0,而且已经进入到3.0教育模式。西浦在2017年开始提出融合式教育,实际上是以行业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创新精神、融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利用机器人去引领未来行业。未来,西浦会更深度地走进企业,走进社会,构建更多的教育生态。”


邬大光教授答道,“我想从宏观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今天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定会通过人类的思考,逐步解决科技进步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我们不必恐惧技术的进步,应该去拥抱新技术,巧用新技术,让技术赋能教育,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陈平原教授答道,“如今,国内的国外的人文学界都在讨论,ChatGPT出现后,文学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诗人、作家、画家、记者、律师等,他们的职业在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目前,有一个论证思路是说现存的人工智能都是已有智慧的结晶,是已有研究成果的汇集,所以我们在独创性的思考、想象力、表达方式等方面是超过ChatGPT已有的能力。以前我们的学习状态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布置,必须这么学。以后就像套餐一样,根据我的兴趣,我自己来配置学习的内容。因此,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学习目标也必须改变。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很可能在未来10年到20年会面临一个特别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得见科技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但是看不见的是3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30年后的大学,30年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方式、内容以及效果?这是有我们要一直保持思考的问题。”



寻找“新时代中国教育家”行动旨在发掘在“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这五个维度的领导者和工作者,全方面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领域。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的大讨论,不仅是教育专家之间的理论对话,也不简单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实践探讨,而是所有关心和参与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大讨论。我们欢迎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到这场关乎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的对话中。 


下期预告


目前,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年度候选人对话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七位年度候选人从职业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全面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教育的发展道路。“行动”办公室在此诚挚邀请您与我们重温新职业教育专场、基础教育专场的精彩对话,选出您心目中的“年度杰出教育家”!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论道2023—将在2023年11月11日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举办,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后续信息请关注【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现场参会席位!


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投票“我心中的年度教育家”:


年度候选人介绍

(排名不分前后)




李志宏


李志宏,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教务处副处长。1995年调教育部工作后,曾任高教司理工教育处处长、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评估中心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价专家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委员,首都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或特聘专家,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清华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


李志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教学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著有《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书,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几十篇论文,主持过多项教育部的教育规划课题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曾经五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主导设计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参与了两轮“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方案”的研制,并参加过几十所高校的评估实践。策划并组织了第一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个专业目录,并担任2015年和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大修综合组副组长,在国家职业教育中、专、本一体化专业目录的创建中做出了贡献。





孙善学


孙善学,中共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督导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城市研究院院长等。


孙善学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等课题10余项。著有《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理论与实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等,担任《建国六十年中国成人教育大事记》主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理论研究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孙善学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四变”,一看“功能之变”,二看“体系之变”,三看“类型之变”,四看“动力之变”。他提出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功能向全面发展的变革,以及从基础设施向人才培养的转型。他提出职业教育的四项改革,即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管理体制的转型。他还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四大布局,即建设技能社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智慧教育以及走向国际,这表明职业教育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冯恩洪

冯恩洪,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他提出“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教育理念;把一所农村学校办成上海高中学校的“八大金刚”之首;1996年6月创办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家集团学校“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学校。冯恩洪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邱学华


邱学华,江苏常州人,1935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现任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名誉院长,华东师大、南京师大、鲁东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荣获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他一生从事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推广,成果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版著作300多本,国内外发表文章800多篇。

 

邱学华提议并在浙江万里集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小学数学博物馆,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小学数学教育资料,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通过40多年的思考研究和教学经验,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打开了新的大门。





孙先亮


孙先亮,原青岛二中校长,正高级教师,二级教授。现任海尔学校总校长,海尔园区教育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培训专家库成员,教育部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成员,省政府督学。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明远教育奖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教育,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激扬》《泉水潺潺蕴涛声》《走向价值领导》《教育新视界》;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未来教育家》等媒体发表文章多篇。

 

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教育即尊重”“教育即创值”“教育即环境”“教育即幸福”的教育思想,创新“互联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以及自主性、反思性、实践性的德育理念和方式,创新学生发展的MT(Magnet Team)组织架构、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学校混合式管理模式创新,首创每天一节体育课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陈平原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第四届思勉原创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学者的人间情怀》《老北大的故事》《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记忆北京》《想象都市》《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文学如何教育》《小说史学面面观》等著作三十余种。


作为大学教授,他不忘育人本色,在文学史、学术史研究中更多从教育体制入手。在他看来,所有思想转变、文学革命、制度创新等都必须借助教育才可能落地生根,且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他说:“相对于学界其他同仁,我谈论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更多从教育体制入手,这也算是别有幽怀。作为一名文学教授,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叠床架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在我看来,既是历史研究,也是现实诉求。”





邬大光


邬大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质量保障联盟理事长等职。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历史与文化。


邬大光教授以中国大学百年迁徙中的“西迁精神”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学迁徙”理论。他指出,探索我国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了解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与“阵痛”,有助于探讨高等教育的“基因”、精神与文化,有助于理解“弦歌不辍”。同时他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追求“高质量”。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既是一个体现价值判断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技术”,追求质量保障和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生态”性质的质量文化,它是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2023年度计划


本活动的评选方式包括初选、现场考察对话和现场论道三个环节。详细时间轴如下。


1

2022.11.11-2023.02.28

收集候选人信息

本行动共有三种途径收集候选人信息:自荐+他荐+专家委员会提名。

2

2022.02.28-2023.03.20

初选

本行动办公室在每年推荐截止日期后,将对收集的所有候选人按照“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五个方面形成排序,征求捐资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意见,形成年度推荐名单。

3

2023年8月-10月

现场考察对话

行动办公室将举行三场候选人与席酉民教授的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社会、未来教育及未来人才,以及候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影响。本年度对话安排如下:


  • 8月29日 新职业教育专场

  • 9月19日  基础教育专场

  • 10月24日 高等教育专场


对话既是考察候选人教育成就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话过程将被录像并制作成文字和视频资料,以供传播和促进教育的社会讨论。

4

2023.11.11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论道

所有年度提名候选人齐聚一堂论道新时代教育思想,捐资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现场参与者都将到场参与活动,并最终产生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获得者和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提名奖获得者名单,举行颁奖仪式。



更多合作


我们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的通过捐赠志愿工作、学术支持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对行动的关注参与。


捐赠者报名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士支持“寻找‘新时代中国教育家’行动”,一同促进未来教育的探索和变革,发现、培养和提升中国教育领导力。


捐赠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 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

✦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市众山塑料有限公司

✦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恒基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海南洲际绿电物流有限公司

✦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贯石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海创客企业家俱乐部长三角中心

✦ 朱永琪

✦ 徐    伟

✦ 李大路


志愿者报名


本行动所指的志愿者,是指在行动办公室登记建档,不计报酬,基于爱心、信念和责任,利用自己技能与知识,自愿参加并协助行动办公室开展公益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学术支持机构


为确保本行动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我们诚挚邀请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共同筹划运营相关活动。首批学术支持机构为:

✦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战略合作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

✦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

✦ 苏州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

✦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西浦教育发展基金会


如您有上述合作意向,欢迎您与行动办公室沟通合作事宜。

行动办公室邮箱:Educator@xjtlu.edu.cn

行动办公室联系电话:

0512- 89165341


编辑、新媒体:金晓艳 张晓彤 赵溢漫

摄影:张晓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